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热点新闻

我市有三家医院建成互联网医院并上线运行

来源: 呼和浩特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2-10-13 09:19
字体:[ | |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10月12日, 我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第五十场),通报了全市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新情况以及疫情防控工作进展情况,相关部门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10月11日0时—24时,我市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8例(含8例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无症状感染者374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51例,解除隔离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5例。截至10月11日24时,我市现有确诊病例862例、无症状感染者3431例。

为尽快阻断疫情传播,当前我市共设2000余个采样点、3800余个采样台,调集近7300名核酸采样人员、700余名实验室检测人员,在数以万计的党员、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积极参与下,持续奋战核酸检测一线,加速推进核酸检测工作。从标本采集、转运、接收、信息核对、标本编号,到上传结果,力求做到每一个步骤既保质量又抢时间。在原有南、北基地等6个第三方检测力量的基础上,新增乌兰察布支援方舱等7个方舱实验室。同时在每个核酸检测实验室派驻2名质量监督员,做好核酸检测的全过程质量监督,确保“不漏一阳”。

为进一步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风险,切实保障广大市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国务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有关规定,在前期划定的基础上,自10月12日起,调整部分地区风险等级,调整后,我市现有高风险区452个,中风险区125个。

我市对患者分区收治,分类管理,坚持治疗关口前移。对于方舱医院收治的轻型和无症状感染者,一方面要对患者本身的疾病给予一定的对症治疗,另一方面就是进行病情观察。关注重点患者,做到早期预警,给予俯卧位通气、呼吸支持、抗凝、抗病毒、营养支持、心理干预、病情监测、免疫治疗、中西医结合等综合治疗措施。加大对具有重症倾向风险、有基础疾病的重点患者的干预。如果一旦发现病情有转重的趋势,及时转诊到定点医院进行治疗。

市卫生健康委二级调研员刘院君介绍,为减少医院聚集,防止交叉感染,方便市民就医,疫情期间,增加了互联网医院就诊。目前,我市有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三家医院已建成互联网医院并上线运行,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医院的优质服务,极大提高了患者就诊买药的便利性。患者可通过互联网医院网络诊室,实现预约挂号、专家医生面对面咨询、复诊开药、 门诊缴费充值、核酸检测预约和报告查询、处方流转、药品配送到家、全程慢病管理、病历复印等医疗服务,还可以建立完整的个人云电子病历、云影像,以便随时查看相关信息。

为了丰富市民居家精神生活,近期我市推出了“我和我的幸福城市”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

“文化馆里学才艺”活动邀请著名艺术家在线教授声乐、舞蹈、合唱、播音主持、摄影等内容。采取“情景教学+线上提问+实时互动+主题探讨+在线点评”的方式,让大家线上沉浸式学才艺。“巨呼市带你阅读青城”活动分享书中呼和浩特的好故事,主持人会现场连线知名作家,与大家一起分享读书心得,感受城市魅力。“书画名家教你写写画画”活动邀请多位书画名家对经典作品进行解读和示范,让普通爱好者从零基础学起,感受艺术魅力,提高审美趣味和水平。大家可在青橙融媒、奔腾融媒、内蒙古日报社、草原全媒客户端、草原全媒抖音、北方新报快手账号等观看互动,享受文化大餐。

刘院君提醒广大市民,在做好防疫的同时,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要时刻紧绷“防诈骗”这根弦,高度警惕并识别以疫情为由的各类诈骗信息。获取信息要选取官方渠道,谨防冒充防疫工作人员发送的“疫情排查、流调异常、密接信息、核酸结果查询、健康码异常”“发放居家隔离补贴”“让患者家属支付新冠肺炎治疗费用”等钓鱼链接短信,以所谓的“客服”名义通过电话、微信、短信等索取验证码或其他个人信息,以小区物资配送名义诱导点击不知情的“二维码”等。要牢记“三不一多”原则,即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如遭遇诈骗,请立即拨打“110”报警或拨打“96110”全国反诈热线。

问:高校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在本轮疫情中,教育厅和高校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

自治区教育厅体育卫生与劳动教育处副处长张晓莺介绍,自治区教育厅积极指导监督驻呼高校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采取一系列有力有效防控措施。

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迅速召开全区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及安全稳定工作会议,要求驻呼高校校园实施封闭管理,全部改为线上教育教学。强化校园疫情防控措施。师生员工全部入校封闭,有序组织核酸检测,加强健康监测,教育引导师生做好个人防护,加强校园环境消毒消杀,强化后勤服务保障,做好暖心服务。正常有序开展线上教学。各驻呼高校迅速完成线上线下教学切换,按教学计划稳步有序推进,保障“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同时,各高校还丰富了线上教学资源,增设了学生们感兴趣的文化艺术公开课。开展关心关爱和心理疏导。10月3日,组建了两个心理援助专家组,从全区高校抽调了40位心理学专家、科研人员、教师,为驻呼高校师生提供在线心理咨询、疏导、援助和干预等服务,同时持续推出心理微课、短视频、身心健康操、心理微电影等线上资源,筑起师生抗疫“心防线”。加强督导检查。于9月29日派出24名处级干部下沉到驻呼高校,开展督导检查,每日调度会商,帮助学校查找防疫漏洞,补齐防控短板。加强应急处置协调。在部分高校出现了校园输入疫情后,自治区教育厅快速反应,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导高校做好应急处置,协助涉疫高校做好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隔离转运、保障供应等工作。

疫情发生后,驻呼26所高校共封闭在校学生24.1万人,有1.5万名教职工与学生们吃住在一起,全力保障着学子们饮食起居。

筹集各方资源,助力高校疫情防控工作。从直管党费中支出专项党费100余万元购买抗疫一线急需生活、医疗物资;自治区工商联、红十字会和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等部门,伊利集团等企业单位也及时支援,分批为涉疫学校提供各类生活和防疫物资;全区高校之间相互支持,提供餐饮、物资等保障,共筑校园防疫的坚实后盾。目前高校校内师生的学习、生活保障有力,各项防疫工作平稳有序。

问:我市在处置涉疫生活垃圾和医疗废弃物等工作方面是如何做的?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欣介绍,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安排部署及相关防疫要求,市城管执法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医疗垃圾、涉疫垃圾及时高效、安全规范处置。

进一步强化涉疫垃圾收运处置指挥调度。按照疫情期间垃圾处置应急预案和方案,我市成立涉疫垃圾处置工作专班,24小时指挥、协调、调度全市涉疫垃圾收运、处置工作,对可能影响涉疫垃圾处置的情况,随时指挥调度,确保全市涉疫垃圾能够安全、有效、及时处置。

明确责任分工,压实各方责任。成立四个督导组,对各方收集、转运、处置等环节开展督查指导,下发督查专报,压实各方责任。全市救治医院、机场、东、西火车站、隔离酒店、发热门诊、封控小区重点单元、核酸采集点、火眼实验室等重点单位和区域的涉疫垃圾由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置中心负责转运处置,封控小区重点单元以外涉疫垃圾由属地环卫部门负责转运处置,按照时限12小时内完成收集、24小时内完成处置。目前,所有涉疫垃圾可以做到日产日清。

迅速增派人员车辆,加强处置能力。目前我市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置中心涉疫垃圾处置量从常态化疫情防控每日7.8吨剧增到每日150吨,并且持续增长。为及时有效应对,市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置中心在原有涉疫垃圾处置工作人员和车辆基础上,及时调度补充工作人员和运输车辆。截至目前,专门负责涉疫垃圾运输处置的作业人员有238人,运输车辆103辆,同时储备作业人员40人,运输车辆20辆,全部闭环管理,可以满足全市重点区域涉疫垃圾的收运处置任务和不断增长的涉疫垃圾处置能力。

科学处置方式,畅通处置通道。涉疫垃圾由市城市无害化处置中心通过高温灭菌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置,24小时不间断作业,超出处置中心处置能力的涉疫垃圾由属地环卫部门指派专人、专车、专线直送专业公司进行饱和性消杀后直接焚烧处置。目前,我市涉疫垃圾处置能力充足,所有涉疫垃圾能够做到安全处置。

下一步,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会继续提高工作标准,细化工作责任,加强监督指导,确保疫情防控安全有序。加强与涉疫垃圾产生单位和地区沟通对接,针对新增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动态更新清运清单,合理安排清运时间、车辆、路线,确保涉疫废物全流程、各环节、全覆盖安全高效处置。继续储备转运车辆和作业人员,确保处置能力。做好疫情期间涉疫垃圾的闭环处置工作,做实做细收运处置各个环节,继续加强转运和处置人员的防护及环境消杀,确保涉疫垃圾及时、安全、有效处置。

问:市民居家期间如何调整好心理、保持一个健康的身心状态?

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专家陈丽霞介绍,自治区精神卫生项目办及自治区第三医院组建了自治区心理援助队,以线上线下方式,提供全方位心理服务,以减轻新冠疫情带来的心理和社会影响,保障首府人民心身健康。

加强心理援助宣传。自治区心理援助热线12320-5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拨打这条专业热线。疫情以来共接听热线电话1198个。

10月2日通过健康内蒙古官微推出《同“心”抗击疫情,守护心灵“绿码”——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以健康海报的形式进行宣传。海报上有8个二维码,提供成人放松减压技巧及学生寓教于乐放松技巧。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心理健康科普知识39条、短视频10条,向大众广泛普及疫情期间的心理调试方法。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